查看原文
其他

长城成为山西旅游新版块,没去过这32个地方不敢说走过山西长城!

张珉 太原道 2020-02-09

老兵永远不死,他们只会慢慢凋零。


  八百余公里的明代内、外长城和上千公里的其它历代长城,为山西的旷野留下了无数道大地的伤口,也铸就了诸多经典的长城地标。岁月侵蚀,风雨沧桑,它们就象一个个不死的老兵,虽然正在慢慢凋零,但依旧坚强挺立,护卫着身后的大好河山,为后人留下永恒的记忆。


█ 山西长城分段踏查路线图,图中标示部分经典长城地标的地理位置


1、老牛湾

偏关老牛湾是黄河入晋第一村,也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。

滚滚黄河从西北一路奔腾而来,在晋蒙交界的黄河大峡谷宛转出几个气势磅礴的巨弯,老牛湾就是其中之一。长城从河北入晋之后,逶逦西进八百余里也来到了老牛湾,有如一条游龙,探入了黄河万家寨水库的碧波之中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长城,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它们就这样相遇在老牛湾,一个民族的两大图腾定格在了同一画面之中。

老牛湾的高台之上,建有老牛湾堡,守卫着长城与黄河。城堡北侧的山崖边,矗立着一座居高临下俯瞰黄河的空心砖楼,它就是老牛湾的标志望河楼。


█ 俯瞰老牛湾,此图来源于网络,作者佚名



█ 老牛湾望河楼,几百年来,目睹了老牛湾的黄河由黄变绿,从桀骜不驯到波澜不惊的沧桑巨变


2、滑石涧堡

老牛湾以西,横亘着一条名为滑石涧的天堑鸿沟,它成为晋蒙的自然分野,明长城也是沿滑石涧南岸修建。长城从老牛湾向东延伸十五里之后,在其南侧的制高点上,矗立着滑石涧堡,此堡东接水泉,西望河套,内屏偏关,外拒大漠,堪称偏关的极边要塞。

滑石涧堡古已有之,至明代仅存基址,戍边将领在原址重建了滑石涧堡。如今,城堡虽已残破,但城门尚存,镶嵌有两块额匾,分别阴刻楷书“滑石涧堡”和“镇宁”。城门洞上还立有《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》碑,详细记述了城堡的创建背景、主要设施和大明王朝的戍边方略,是研究明长城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
█ 滑石涧堡门,留守乡民的社交广场


█ 《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》碑之前,我们留下了经典的合影


3、平胡墩

为了增强防御能力,长城沿线修建了大量的墩台和敌楼,通常,实心墩台以“墩”命名,包砖空心敌楼以“楼”或“台”命名,比如护城楼、镇宁楼,但是,偏关县“平胡墩”却是一座包砖空心敌楼。

平胡墩矗立在一条山沟底部的独立土丘之上,大回廊结构,南侧开门并附两个箭窗,其余三面各开四个箭窗,体量庞大,气势威严。平胡墩目前损毁严重,部分坍塌,门匾摔落残破,其脚下的土丘因为常年水土流失,已造成平胡墩地基不稳,有塌陷的可能,急需保护。

据《明长城考实》记载,平胡墩附近的土石废墟中还发现了“靖胡墩”的石匾,应为平胡墩的姊妹楼。


█ 走向平胡墩——平胡墩位于一条山沟底部的独立土丘之上


█ 平胡墩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面


4、柏杨岭

偏关柏杨岭(或丫角山),是内长城与外长城交汇的地方。

长城由滑石涧堡继续东行,过水泉堡后向柏杨岭攀升挺进,包石墙体蜿蜒曲折,蔚为壮观。从现有遗存分析,柏杨岭曾经建有大量空心砖楼,但基本都被拆毁,只剩下两座摇摇欲坠的残楼,其中一座村民称之为“九窑十八洞”,大回廊结构,侧面各有四个箭窗,其名称应来源于敌楼的建筑结构。

柏杨岭山顶建有柏杨岭堡,周长虽不过里许,但它侧卧于斜坡之上,外观独特。长城在柏杨岭上延伸出多条分岔,其中一个就是内外长城交汇点,外长城从山海关东来,内长城从山下老营堡北至,两条边墙在柏杨岭胜利会师。


█ 柏杨岭长城、九窑十八洞残楼以及远处的柏杨岭堡


█ 走向柏杨岭堡


█ 从柏杨岭的另一面远眺长城和柏杨岭堡


5、大河堡与云石堡

大河堡,位于平鲁县外长城内侧,原名大水口堡,建于明代行将灭亡的崇祯十三年。大河堡所处的地理位置颇为独特,两条季节性小河在这里交汇,合流之后穿越长城向西北方向奔涌而去,最终汇入了内蒙的清水河,大河堡就矗立在两河交汇点的内侧,镇守着大水口。

由大河堡沿长城前行五十里,长城内侧建有云石堡。云石堡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,与大河堡基本一致,有如原址克隆。云石堡又分新旧两堡,云石旧堡距离长城较远,且山高缺水,不便防守,因此在今址又修建了新云石堡。大河堡和云石堡均破坏严重,大河堡仅余断土残垣,云石堡除夯土堡墙外,还有部分包砖墙体。


█ 大河堡,寂寞荒芜多年,因为一部电影《驴得水》而声明鹊起


█ 新云石堡残存的一段包砖墙体


█ 旧云石堡,摄影:黄土地


6、箭牌楼与徐氏楼

外长城从柏杨岭继续向东,所经百里均为荒僻之地,常年累月的水土流失,造就了支离破碎、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,沿途仅有少数村落和将军会、阻虎、败虎等城堡,但无论城堡还是长城、敌楼,包砖和条石基本都被拆光,只在平鲁新墩村南北各留下一座空心砖楼。

村南的敌楼当地人称箭牌楼,该楼楼体高大,只在中层设有悬空入口,明以后的战乱年代依然是村民的避难之所,如今顶层和中层的部分楼体已被拆毁,留下四角独立擎天的奇特造型。徐氏楼据说是因为由徐氏将领镇守而得名,入口设于楼底,门额石匾上书“洞门”二字,环楼建有坞墙。


█ 远眺箭牌楼与徐氏楼



█ 箭牌楼

7、三十二与桦林山

长城沿线的村庄,很多都以数字命名,比如八墩、十三边、十九墩、二十一墙等等,这些编号基本都是以某处地标为起点的墩台编号。

云石堡与杀虎口之间的黄花山上,也有两座以编号命名的村庄,分别为四十二和三十二,四十二如今已被废弃,疯长的荆棘荒草填满了村庄,三十二也仅剩三户人家,沟底的一眼清泉是它得以存在的原因。外长城在三十二一带,连续多次出现之字形曲折,宽厚的墙体、极具美感的线条再加上或明或暗的光景效果,使得这一段长城频繁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中,三十二也成为著名的长城地标。

在三十二东北,矗立着一座通体由汉白玉组织的桦林山,它成为三十二的天然背景和绝佳观景台。令人遗憾的是,桦林山已被采石场野蛮破坏。


█ 三十二长城



█ 从桦林山山顶回望三十二长城


█ 遭到野蛮破坏的桦林山

8、杀虎口

杀虎口,古称参合陉、白狼关,明称杀胡口,自古就是烽烟不断的兵争要地。

杀虎口曾是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突破口,为了保卫这个山西外长城最重要的战略走廊,大明王朝先后设置了杀胡口关、杀胡堡和平集堡,又在杀虎口内侧二十里修建了右卫城。

清军入关后,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将杀胡口改称杀虎口,并在这里设置了直属户部的税关,当年的军事要塞又成为商贸重镇,一代代走西口的晋商抓住历史机遇,从这里走向兴盛。


█ 修缮之前的杀虎堡堡门


█ 杀虎堡夕照,摄影:贺老总

9、右卫城与凤凰城

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,山西至今仍保存较好的卫城主要有右卫城和凤凰城。

右卫城位于杀虎口长城内侧二十里,早在战国时期,赵武灵王就在这里建有善无城,唐代称之为静边城。明代在善无城废墟上历时17年新建城池,先后迁入大同右卫、玉林卫,合称右玉林卫。嘉靖三十六年,因“松桃寨事件”,鞑靼军队兵临城下,引发了长达八个月的右玉保卫战。右卫城从清代起为右玉县治直至1972年,现为右卫镇,城内宝宁寺以水陆画闻名,现为省级文保。

凤凰城位于北固山下,明代设平虏卫,从清代起为平鲁县治直至1951年,现为凤凰城镇。凤凰城依山而建,其格局、历史均有其独特之处。


█ 俯瞰右卫城,本图来源于网络,作者佚名


█ 修复后的凤凰城瓮城

10、镇宁楼

左云摩天岭下有宁鲁口,外长城向西经破虎堡、残虎堡可至杀虎口,向东经八台子可至威鲁堡。

宁鲁口矗立着镇宁楼和宁鲁堡。宁鲁堡原称宁虏堡,肩负拒守宁鲁口的重任,而坐落在河谷东坡平台上的镇宁楼,则是宁鲁堡的前哨,它也是山西外长城保存最好并且唯一经过修缮的空心砖楼。镇宁楼条石砌基,青砖砌墙,高大威严,气势非凡,楼南设门,门额上嵌有石匾,阴刻楷书“镇宁”二字,意喻镇守安宁。围绕镇宁楼还建有一圈四方坞墙,并在南墙开有砖券拱门。

镇宁楼原本顶层塌陷,裂缝贯穿墙体,经过修缮楼体得以加固,同时还恢复了顶层平台和堞口。


█ 修缮后的镇宁楼


█ 修缮前的镇宁楼,拍摄于2006年5月3日

11、八台子

长城,是中华文明的象征;教堂,是西方文明的象征。长城,是军事防御工程;教堂,是企盼和平的心灵家园。长城与教堂、东方与西方、战争与和平……它们看起来似乎遥不可及、泾渭分明甚至水火不容,然而,就在左云县八台子村,它们却相依相伴、交汇融合。

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历史中,有融合也有冲突,八台子也不例外,义和团运动时期,教士被杀,教堂被烧。重建后的教堂在此后的岁月里又屡遭劫难,一个地跨两省的区域宗教中心只留下一座孤独的哥特式教堂钟楼和“反修楼”的涂鸦,但是,做为四种文化交汇处的象征意义却使它成为长城的一大亮点。


█ 与长城相互依存的八台子教堂钟楼,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


█ 八台子教堂钟楼正面

12、月华池与威鲁堡

长城军堡的命名有着明显的规律,除了因循地名之外,基本是以口号式的呐喊和报复性的宣泄为主。胡字系列有:杀胡、败胡、破胡、残胡、阻胡、灭胡、靖胡等;虏字系列有平虏、宁虏、威虏、破虏等;大明梦系列有:得胜、保安、利民、迎恩等。

在左云威鲁堡以北的外长城边,坐落着一个精致的袖珍城堡,它的名字叫月华池。这个名称不象他的袍泽那样豪气干云、杀气腾腾,而是温文尔雅甚至带有几分浪漫。有人推测,月华池之名,来源于堡内一池映照着日月光化的碧水,而为它命名的将领在投笔从戎之前,曾是一位徜徉在艺术世界里难以自拔的文艺青年。

根据当地的正式说法,月华池由翟鹏修建于1543年,其官邸位于左云城真武大帝庙旁,真武庙左右有“日精”、“月华”两座牌坊,因明军将士普遍信奉真武大帝,于是为这座小堡起名“月华池”,取日月精华之意。


█ 俯瞰月华池,拍摄:长城猛将

13、马市楼

长城,从来不缺乏溢美之词,同时也饱受非议,有人说它消极防御,徒劳无功;还有人说它耗尽国力,劳民伤财。评价历史,不能超越时代背景,也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,任何难题都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,面对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、游牧民族的抢掠传统和骑兵军团的机动优势,世代定居、尊崇儒家思想的农耕民族修建长城,既是无奈,也是必然。

曾被屡次突破的长城真的徒劳无功吗?答案是否定的,每次破边的流血代价最终促使鞑靼向大明“求贡”,也就是放弃战争和抢掠,通过和平的边境贸易来获取物资。左云马市楼,就是当年交易马匹等物资的市场。


█ 远眺马市楼


█ 马市楼前留个影

14、得胜口

得胜口位于大同市新荣区,是山西外长城仅次于杀虎口的第二战略通道。为了扼守得胜口,大明王朝在这里密集的布局了三堡一关,即得胜堡、镇羌堡、四城堡和得胜口关。外长城从得胜口向西,经拒墙堡、助马口,可至马市楼、威鲁堡,向东经宏赐堡跨越方山,可至镇川口。

隆庆五年,大明王朝在得胜堡敕封“求贡”的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,先后在得胜口、杀虎口、新平堡、守口堡等地开放多处大小马市,在明军的监管控制之下,允许蒙古商队用马匹、皮毛换取茶叶、食盐、布匹等生活物资。四城堡在当地又被称为市场堡,正是当年进行边境贸易的市场。


█ 修复后的得胜堡堡门


█ 得胜堡中的玉皇阁台基

15、镇川口与长城乡

阳高县长城乡,是山西以长城命名的最高行政区划,它建乡于紧依长城的二十六村,地处镇川口与守口堡之间。

长城乡以西,每隔二十五华里均建有一座军堡,镇边、镇川、宏赐、镇鲁、镇河合称边墙五堡,它也成为这段长城的代称。

镇川口至长城乡一带地势平坦,外长城直面蒙古铁骑的冲击而无险可守,为了弥补地形上的不利,明军在长城两侧密集的修建高大的墩台,它们与边墙共同组成了互为犄角的交叉防御网络,造就了墩台林立、气势如虹、蔚为壮观的独特景观,加之当地黄土直立性稳定,夯土墙体保存较好,使这里成为考察和拍摄山西长城的必选之地。


█ 从方山俯瞰镇川口长城



█ 墩台林立的镇川口——长城乡长城


█ 2005年8月21日,踏查长城途中在长城乡门前合影留念


█ 2011年10月5日,踏查长城途中在长城乡门前合影留念

16、守口堡

由长城乡一路向东,外长城经镇宏堡、守口堡、镇门堡、李二口,翻越二郎山之后可至天镇新平堡。

守口堡设立于嘉靖年间,地处大盘梁与云门山之间的河谷中,两山夹峙,地势险要,隆庆年间俺答汗由此入犯,曾使大同全镇告急。隆庆议和之后,守口堡设立马市,成为蒙汉通商的贸易集散地。

长城乡以东的阳高县长城,因为周边村庄人口密集,生产生活对长城多有破坏,唯有守口堡段保存较好,加之长城随山势扶遥直上,气势威严。守口堡还以杏花著称,春季百花怒放,秋季层林尽染,与古长城相得益彰,景色美不胜收,深得摄影师和旅行者的青睐。


█ 远眺守口堡,摄影:我的绿草地


█ 守口堡长城,摄影:大同老K


█ 杏花烂漫的守口堡之春


█ 层林尽染的守口堡之秋


█ 守口堡合影留念


17、李二口

山西外长城从阳高守口堡至天镇一线,没有象其它地段那样攀上山脊抢占制高点,而是沿着与山脉南麓平行的山脚一线布防。由守口堡往东,山间隘口通道较多,依次有水磨口、榆林口、白羊口等。长城至李二口后出现分岔,支线继续沿山脚向东延伸数里至张仲口,而主线长城则不再裹足于山下,而是蜿蜒直上,翻越海拔1827米的二郎山后向新平堡而去。关于这段支线长城的修建,或许是出于加强防御的二道边,更可能的是体现了当年对于长城走向这一战略决策的摇摆与反复。


█ 李二口长城


18、新平堡与平远头

大同镇所辖长城的东界在总镇台,如今已经划归河北,山西长城的最东端收缩至天镇平远头。

新平堡是长城东出山西之前的最后一个大堡,地处鸡鸣三省之地,明代为大同镇新平路驻地,总兵府、守备衙门旧址至今犹存。新平堡中心建有一座过街式阁楼,名曰镇边楼,亦称玉皇阁,阁楼矗立在砖券台基上,十字街交汇于台基下的门洞内。玉皇阁既是交通枢纽、宗教建筑,也是军事设施,战时可登高观察敌情、指挥作战。相同的建筑得胜堡也有一座,但阁楼已毁,仅存台基,另外旧云堡中央也有一座实心墩台,功能类似。

2010年,新平堡镇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。


█ 新平堡镇边楼

 

  19、寺沟与护宁寺

黄河边的长城地标有桦林堡、罗圈堡、护城楼、五花城、夏营、石梯隘口等,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偏关的寺沟与护宁寺。

黄河边虽长达百余里,但保存较好的连续墙体仅剩少数几段,寺沟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,成为山西长城的经典画面。寺沟长城的一大特点是墩台全部为圆柱形,体量庞大,曾是明军的火器发射阵地。

为了满足边塞军民的神祇信仰和精神寄托,长城沿线普遍建有解决不同需求的各类庙宇,一座城堡出现三十余座庙宇并不少见。寺沟村的护宁寺,如今已是省级文保单位,当年它不仅抚慰着戍边将士的伤痛和乡愁,也见证了他们守护安宁的光荣与梦想。


█ 与黄河并肩同行的寺沟长城


█ 护宁寺

  

  20、老营堡

山西内长城,从柏杨岭内外长城会师处下山,经老营堡、利民堡、阳方口、盘道梁至雁门关后继续东行,直至出太行入河北。

柏杨岭下的偏关老营堡,是山西内长城最重要的军堡,无论城墙还是马面,都修建得异常厚重。大多数军堡仅开一门,但老营堡共开三门,规模接近于偏关县治。老营堡坐落于关河谷地,周边群山环绕,北有柏杨岭,南有南梁,关河河谷曾是偏关通往平鲁的唯一通道,老营堡正扼守于此。老营堡战略位置的重要性,从其城门门匾题字即可看出:晋北锁钥,威望关河,南控雁宁。


█ 从南梁上远眺老营堡


█ 修缮后的老营堡东门


█ 修缮前的老营堡东门,拍摄于2008年10月3日


21、利民堡

利民堡,原属神池,现属朔州市利民镇。

今天的利民镇,只是一个孤悬于朔城区西北、基本以农业为主且日益萧条的小镇,但回到大明王朝,这里却是内长城上的战略通道,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。利民堡一线,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筑有长城,明代在重修长城的同时,又建造了包石的利民堡,它也成为老营与阳方口之间规模最大、规格最高的城堡。利民堡如今破坏严重,三座城门均已不存。

利民堡两侧的长城,特色鲜明,沿线还分布有靳马沟堡、蒋家峪堡、口里歇头场堡等十余座规模不大的袖珍关堡,如此密集的布局小关堡,在山西长城沿线并不多见。


█ 远眺利民堡


█ 2008年10月1日清晨,利民堡与护城楼笼罩在炊烟与薄雾之中


22、阳方口与宁武关

山西镇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,亦称太原镇或三关镇,所谓三关,即以雁门关、宁武关和偏头关合称的外三关。山西镇的治所,最初设在号称“九塞屏藩”的偏头关,后来改为有凤凰城美称的宁武关,山西总兵则防秋时移驻阳方口,防冬时移驻偏关。

宁武关居于三关中心,无论对于山西还是京畿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,明朝灭亡之前的最后一场大战即发生于此,殉难的山西总兵周遇吉也成为宁武关的象征。

阳方口因传说杨将家驻防而得名,它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,也是宁武关的门户与前哨,号称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,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曾是晋北交通的咽喉枢纽。


█ 阳方口堡

23、雁门关

以“雁门山者,雁飞出其间”而得名的雁门关,扼守着山西北部重要的战略通道,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,被当之无愧地誉为“中华第一关”,上迄秦汉,下至明清,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,正所谓“三关冲要无双地,九塞尊崇第一关。”

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,而是由“双关四口十八隘”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,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、完整、严密、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。双关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,双关并存,互相倚防,现在所说雁门关,通常是指东陉关。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广武口和南口,连接西陉关的白草口和太和岭口,这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战略通道。


█ 修复前的雁门关


█ 修复后的雁门关


█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雁门关


24、猴儿岭与白草口

猴儿岭是山西长城最壮美、最原汁原味的精华,堪称冷兵器时代防御工程的巅峰之作,也是山西长城中出镜率最高、公众最熟悉的段落。

迎着塞北的朔风,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,一座座规格各异的空心砖楼因地制宜的占据各处要点,精美的垂花砖雕和“雄皋”、“壮橹”、“鍼扄”、“控扼”这些敌楼匾额彰显着守边官员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味。

猴儿岭长城西接白草口,东至新广武,从属于雁门关防御体系,因而也称雁门关长城、白草口长城或广武长城。白草口位于猴儿岭下,与太和岭口一起连接起西陉关,目前仍保存有一座关楼和一座关便门。


█ 猴儿岭长城


█ 猴儿岭锯齿长城与山下的白草口


█ 猴儿岭上残存的敌楼单墙


█ 长城脚下长大的孩子们在猴儿岭长城的标志景观前合影,拍摄于2005年9月18日


  25、旧广武与新广武

在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锋线上,矗立着旧广武与新广武两座古城,分别守卫着雁门关“双关四口”中的白草口和广武口,为雁门关首当其冲的承担着来自塞外的攻击。

旧广武古城紧邻广武汉墓群与汉阴绾故城,始建于辽金时代,城墙为明代修建,保存较为完好,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,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,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

当地民谚曰“新广武不新,旧广武不旧”,修建于明代的新广武古城保存较差,远逊于旧广武古城,但也留下了大量明代建筑遗存,庚子年慈禧光绪西狩途中,曾在新广武古城住宿。


█ 旧广武古城,本图来源于网络,作者佚名


█ 旧广武的孩子们,照片拍摄于2005年9月17日,转眼十年过去了,她们也该长大了

26、平型关

平型关坐落于繁峙灵丘交界的内长城上,长城内侧设有关城,山下建有平型关堡。内长城由此西向,经西河口、凌云口、北楼口、小石口、茹越口可至新广武,向东经竹帛口、茨沟营可至牛帮口。

平型关早已有之,古称瓶形寨,但真正声名鹊起广为人知却缘于抗战烽火。1937年9月,第二战区以内长城为防线组织了平型关战役,晋绥军、中央军、八路军先后参战,平型关周边的团城口、东跑池均爆发血战,而关外的乔沟,则成就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胜——平型关大捷。

平型关已于2015年修旧如新,只有通过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拍摄于1908年的照片方可一睹原貌。


█ 修复前的平型关


█ 修复后的平型关,拍摄于2015年8月,摄影:武敌


█ 1908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镜头下的平型关


27、茨沟营与竹帛口

山西的敌楼,很多都有正式名称,如镇宁楼、平胡墩、天山楼等,正式名称佚失的,则以俗称或村名替代,如箭牌楼、北元敌楼、皂银洼敌楼等。而繁峙、灵丘两县的敌楼基本都是以茨字序列编号,盖因它们均由茨沟营管辖。

茨沟营又称应关城,始建于明万历初年,是内长城的关隘要塞和军事重镇,其防区包括晋冀两省的繁峙、灵丘、涞源、阜平、龙泉关、固关等地。

当年晋冀两省至少修建过37座茨字号敌楼,山西目前尚存19座,竹帛口是保存最集中的一处。虽然1970年因修建京原铁路而有所破坏,但仍留存着近十座基本完好的包砖敌楼。




█ 竹帛口长城


28、牛帮口

从竹帛口沿108国道东行十余公里,便是内长城上的牛帮口,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空心砖楼矗立在公路两侧,分别是茨字拾捌、贰拾、贰拾壹号台,此地原本还有茨字拾玖号台,1968年修建公路时拆毁。

《八路军挺进敌后》是著名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一张照片,巍峨的群山,庄重的敌楼,挺进敌后的骑兵,这一系列元素的组合使它成为经典的历史影象,其拍摄地点就在牛帮口。


█ 牛帮口,照片中可见山脚的茨字十八号台和山腰的茨字二十号台


█ 牛帮口保存较为完好的茨字二十一号台


█ 著名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《八路军挺进敌后》,照片左下角为茨字十八号台,右上角为后来拆毁的茨字十九号台


29、狼牙口

狼牙口位于灵丘内长城晋冀交界的狼牙山口,一关通两省,一侧山西,一侧河北。狼牙口矗立着两座空心砖楼,编号分别为茨字壹号、贰号台。

狼牙口东北六公里的荞麦茬长城是山西内长城的最后一段,这里还保存着五座空心砖楼,依次为插字肆拾柒至伍拾壹号台,编号得名于河北涞源的插箭岭。

进入灵丘太行山区之后,因为地势险峻,许多地段依靠自然山险足以御敌,因此没有修筑连续的人工墙体,而只在关口要道和易被突破之处建造若干空心砖楼和连接墙体。山西现存五十余座敌楼,仅灵丘就有17座,其中潘铺3座,木佛台1座,铜碌崖2座,龙须台1座。


█ 晋冀天险狼牙口


█ 踏查长城途中在狼牙口合影留念


30、娘子关与固关

太行山长城多名关险隘,它们散落于各条晋冀古道上。“太行八陉”之中有两陉建有长城,分别是第四陉滏口陉上的东阳关和扼守第五陉井陉的娘子关与固关。

号称天下第九关的娘子关是山西最重要的出晋关口,人们常用“娘子关外”来代指山西省外。娘子关原名苇泽关,那么为何更名呢?传说缘于唐高祖李渊之女曾率军驻守于此,实则是因妒女祠而得名。

娘子关以南八公里是据守另一个井陉西口的固关,过去太行关隘以防东为主,明建固关则体现了防御重点由东变西的转化,这正是明代修建太行山长城的根本目的和娘子关被誉为“京畿藩屏”的原因。


█ 娘子关


█ 日本《北支》杂志1940年第9期上的娘子关


31、东阳关

明代为加强京畿防御,沿太行山整合早期长城和旧有关隘又构筑了一条防线,俗称太行山长城,这条防线的一大特点就以山险为主,仅在战略战术要点修建关隘或少量墙体,鹤度岭关、马岭关、黄榆关、支锅岭口、峻极关、黄泽关等都是太行山的重要关隘。

东阳关原名壶口关,位于黎城县东部,扼守着太行第四陉滏口陉。东阳关关楼在1953修建邯长公路时拆毁,目前残存长城墙体约六公里。东阳关对于中国长城而言,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,它是内长城南端的起点,同时也是明长城的最南端。


█ 山西省黎城县东阳关石长城,明长城的最南端


█ 昔阳县鹤度岭关


█ 昔阳县马岭关


█ 和顺县黄榆关


█ 和顺县支锅岭关


█ 左权县黄泽关堡


32、王家岔

为什么前面罗列的地标全部属于明长城?这主要是因为:其它朝代的长城年代久远,保存状况较差,知名度不高,而且明长城的不少段落本身就与早期长城重合。

王家岔位于岢岚荷叶坪南麓,是山西早期长城屈指可数的几个知名地标之一。在西至岚漪镇、东至荷叶坪二十余公里的山梁上,蜿蜒着一段雄伟的石砌长城,长城专家成大林在考察之后认为,王家岔长城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宋长城。公元980年,北宋名将折御卿设立岢岚军,为防御契丹、党项等少数民族的威胁,在北齐和隋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这段长城,使山西形成了从战国到清代修筑长城的完整历史。对于这段长城,目前正式的断代为北齐。



█ 岢岚王家岔长城


  山西长城,具有代表性、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关、堡、口、边墙、建筑、历史遗迹实在太多,除了这三十二处,我们还可以轻易举出许多,比如以下几处:



█ 长城界碑,这块界碑明确确定了大同中路与威远路的防区边界

█ 荒烟蔓草大川岭


█ 壮士凌云凌云口


█ 荒野干城荞麦茬


█ 寂寞石城圈马堡


█ 东魏遗踪长城梁


  因为篇幅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仅列举了32处,对于可能存在的不足、疏漏甚至错误,欢迎留下批评指正意见!


本文图文选自因故未能付印的《大地的伤口——山西长城台历》,文字由戾太子撰写,图片主要由戾太子、老鄯、一凡、鱼啊鱼、老江、高原、洛阳小胖、心随我动、天道酬勤、山光水影、北流往事、姜恒、月亮之上、阿昕等人提供 。此次在微信平台发布时,为了丰富画面,同时网络上选取了部分图片,一并致谢!  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推荐内容:

黄河成为山西旅游新版块,没去过这20个地方不敢说游过山西黄河!

从月华池到云冈堡:九月大同长城寻堡之旅

大地的伤口——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

老兵不死(上):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(1至16)

老兵不死(下):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(17至32)

俯视沧桑:换一个角度用上帝之眼品味山西长城

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——正在消失的山西古长城

山西长城,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壮美诗行

壮哉,山西长城!!!

帝国面孔——山西长城之阳和道新平路

帝国面孔——山西长城之边城故人

雁门长城:沉寂的要塞,荒废的商道

寻访全国唯一的岢岚王家岔宋代长城

给你唱一段长城谣,寂寞又荒凉

杏花光影里的大美山西长城

我的队友我的墙:山西长城水泉营至老牛湾徒步穿越回顾

山西历代长城保护范围公布,40个县4000余处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